From Change to Chance

《化危為機,共建未來》 理解的深淺決定視野高度、應用效率將成就人生寬濶度 By Ken Mak 粒粒講者獨當一面,艱難時期如何組合一齊打逆境波。各講者營商哲學與經歷都足以教班;近6個鐘嘅講座,我即場都打字咗五千幾近六千字。 帶著問題來講座:👉怎樣的學習可實際改善今天本業的經營環境?👉如何調整公司經營哲學與管理心態?👉如何善用行業特式及應變力? 各講者在自家行業範疇的分享,均是瑰寶,綜合整理在現今逆境下,令人反思:👉一理通百理明,如何將各營商哲學融匯貫通?👉「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合」的學習方式是什麼?👉用什麼方法能提升各行業的竅門理解力?👉如何能快速加深思考與記憶?👉如何建構個人化知識資料庫及經商學問? 回想,初接觸故事創作,最怕自己滿腦子裡已有了一團亂七八糟的所謂技巧的想法,同時卻不能整理成故事與劇本,在拍製時一定面對大量問題,透過尋求有效解決方法,過程中變成間接快速學習。 “「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合」的學習方式是什麼?” 如果想快,直接學應用,如果要拆細有系統地分析,由淺至深,則分幾個層次:【記】如果聽講座後,記唔到,等於無學過。同時死記只等於「讀死書」。【懂】搜集資料能力、篩選有用資訊,成為知識,重要性顯而易見,同時要懂得快速提升理解力,摃杆學習最大有效化。【網】點線面體;將零散點子串聯成為線,就好似成為劇本骨幹,將知識融會貫通,就似在劇情加「血與肉」。【轉】學習及理解有時會遇到瓶頸、腦閉塞;要突破,是需要心態及模索內心,屬能力破格,這點要敏銳及自省內心,如有恩師指點更佳,只是能有緣遇見一語道破的高人,這些機會,可遇不可求。【活】其實以上可以唔睇,因全部重點的重點是:學以致用,不只是道理,也是一種技術;道術雙修,做好這點,透過學習,是用來改善生活。如果用唔到,只是冷知識。一個字:虛。 🎯理解的深淺決定視野高度、應用效率將成就人生寬濶度。🎯是次講座,屬高手能量集陣,具高度價值知識與想法腦震盪。🎯學海無涯,達者為先;勤奮學習卻方式不對,會令改變變慢。 參加此講座填表格時需做問卷,在香港今天逆境中,其實有些行業是不受影响,我同系同學是這類,部份行業營業額更上升。統計數據小結:沒受影响公司,64%會積極協助其他受影响公司。 講座到最後,主辦機構BILLY MAN提及,希望讓未能出席的朋友,可以了解更多在席的有心人心願:「一燈點萬燈」。 曾與我開會的朋友,應知道我喜歡寫notes,刻意練習 #想寫做;《即場筆記手稿》無編輯版,有興趣者PM我,送給你。 Spread the word Facebook

目標號

“了解自己性格,然後「破格」” 夜深駕車,臉迎秋風,凝望沿路風景,近境遠山,令我反思坐這山望那山,一事無成的事。 常反思自己,會否成為「做事三分鐘熱度的人」,做A過程,會覺得做B更有趣,結果A和B都沒做完,設定目標,當時開始,滿腔熱情的做,到後階段失去持續做的動力而放棄。 這是否熟悉的經歷與聲音? 反思是否重覆地發生,往事卻成為習慣? 這現象,如何突破? 能夠理解,有些事情,是可以開始,沒聲色的結束,總有無法完成的藉口。 同時,常見原因是「樂趣隨時間遞減」 設定目標,執行過程中,總有大量零碎無關事衝出來,專注過程總是有分心藉口。大多數時間容易被這類事擊退熱情,慢慢,變得失去耐性,不想做了。 回顧看,像三分鐘熱度,這裡做一點,那裡碰一些;卻沒有「好好完成一件事」。 人有隋性,總有主觀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;因貪新鮮,愛追求樂趣。 人天生根本都不可以愛死身邊的一個,是歌詞;同時,人天生設計就是愛追求有趣的事;是天性。人不想再做原本設定的目標,最最最主要原因(重要事講三次),是覺得原目標不再有趣,卻沒反思自己狀況,對自己視而不見的偏見。 內心總有許多藉口找理由: 「由新鮮感開始,漸覺得熟悉,然後覺無聊」 「疲累,重覆執行方式變枯燥」 「核心性問題:不知道繼續做下去的意義….」 做事看不見出路,沒有mind map,沒有Big Picture,純屬熱血的去幹,衝動的快感往往有很高的啟動率,同時沒有持續性能耐,太易失去目標焦點能量。 如何突破困局,其實需要了解自己性格,然後「破格」。 我喜歡將喜歡的人或事,放在目標清單上, 在追逐過程,成為快樂來源的推進器。 […]

創作是一種治療

近來忙著幾項文字工程,屬於自己好想做又需高度專注度的事情 https://yokaka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9/10/char_book.mp4 近來忙著幾項文字工程,屬於自己好想做又需高度專注度的事情。目的希望可以盡力地協助身邊人,產出乘數效應再分析其影响度。同時不確定性因素高,亦無一定必勝方程式;只能盡做。 做事目的導向性,我覺得好重要,就好似故事創作一樣;必須有一種召喚感才能手寫心來表達中心思想;不然只是交功課;過唔到自己。面對現在的香港社會運動,所謂官場上的語言偽術有感爾虞我詐;畢竟,「故事」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影響力工具,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溝通技巧。有人相信,便成了。 曾與電影行業現職導演前輩交流,學院教編劇,其實屬框架基礎;在電影工業中,最後都要自己摸索,創作出具自己的風格來說故事,公式化的學習,只會得出工廠式的產出結局。 「故事公式」可以有:目標-阻礙-努力-結果-意外-轉折-結局 如果將以上7個步驟任意排列,可得出 7×6×5×4×3×2×1=5,040個 說故事方程。 有個小趣味統計,20世紀法國戲劇學者「喬治普羅第」找來了千多部劇本和短篇小說,包括史詩,得出統計數據是:「世界上所有故事的劇情只有36種劇情」。 將36種劇情 X 5040種說故事 ≒ 18萬個故事了。 我對事物的好奇在於是否能應用生活,包括最近接觸的「腦神經科學」。 每個科目都有她獨特的「故事」。不單單只能、只是出現在於書本理論層面。故事創作應可將之運用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。透過故事,將「道理」,賦予她寓言意義。 生活中,人與人之間,靠著溝通來傳遞資訊。(好似係一句廢話,如下次見我對你吹呢D水,請提示我,盡改)。 透過說「故事」方式,我相信可讓對方一齊進入情境題,尋思問考,較易感同身受。 「故事」產生的說服力,應有一定影響力。 賈伯斯說:「最有影響力的人就是會說故事的人。」 我希望,每個人,都可以,說出自己的故事! […]